中国传统12月令代表花神丨六月荷花-十二月令代表花神-烟台业达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
返回

中国传统12月令代表花神丨六月荷花

时间:2024-06-25 浏览:5192


0b47832a599b14c9798a5633110e9b3.jpg

六月的月令花最盛行的说法是荷花,唐代著名诗人卢照邻曾有一首描写荷花的诗作《曲池荷》:

浮香绕曲岸,圆影覆华池。

常恐秋风早,飘零君不知。

 

六月荷花神:西施——施夷光

西施,本名施夷光,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诸暨苎萝村,苎萝有东西二村,其居西村,故名西施。施姓后裔生活在浣纱溪畔。其父卖柴,母浣纱,西施亦常浣纱于溪,故又称浣纱溪。

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,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。“闭月羞花之貌,沉鱼落雁之容”中的“沉鱼”,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。

在当年西施浣纱之处诸暨,系一大方石,古朴苍褐,上镌“浣纱”二字。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手笔。南北朝刘宋孔灵符会稽记》云:诸暨苎萝山,有西浣纱石。《舆地志》、《十道志》、《嘉泰会稽志》亦载:“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,得诸暨苎萝山卖薪女,曰西施。山下有西施浣纱石”。

 

轶事典故

沉鱼落雁

“沉鱼落雁”这个成语,出自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毛嫱、丽姬,人之所美也,鱼见之深入,鸟见之高飞,麋鹿见之决骤,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。”原意是说动物无法感知人的容貌,即使像毛嫱、西施这般貌美过人,也只会令鸟雀鱼儿迅速逃走,后来民间传说西施浣纱时,鱼见其貌美而忘记了游水,渐沉于水底,故赞西施有“沉鱼”之美,后世也常用“沉鱼落雁”来形容美女。

西子捧心与东施效颦

出自《庄子·天运》:“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,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,归亦捧心而矉其里。”大意是说西施因心口疼,走路时便皱着眉头捂住胸口,因其貌美,这番姿态便令人怜惜,此为“西子捧心”,后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女子的病态美。而有一姑娘名叫东施,东施貌丑,见西施作捧心之状觉得美丽,便效仿西施皱眉捂心口,却因貌丑还作这般姿态令邻里避之不及,闹了笑话,此为“东施效颦”,后来比喻胡乱模仿起了反效果,使得结果更糟。

沉江泛舟

吴国灭亡以后,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,越后和范蠡坚决反对,他们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,不能被美色诱惑。越后借口西施是“祸国之女”,派人将其杖责一百,裹入袋中沉江,范蠡则事先驾舟等候在附近,暗中打捞了布袋,解救了西施后一起出走。

西施与珍珠

传说珍珠是西施的化身。西施本是月宫中嫦娥的掌上明珠,奉玉帝之命,下凡来拯救吴越两国百姓脱离战乱之苦,珍珠便是她的化身。

嫦娥仙子有一明珠,时常捧在掌中把玩,平日令五彩金鸡日夜守护,恐其丢失。金鸡也渴望把玩明珠,便趁嫦娥不备,将明珠含在口中,躲到月宫的后面玩赏起来,一时疏忽,明珠从月宫滚落,直飞人间。金鸡为逃避责罚,也随之向人间追去。嫦娥得知此事后,命玉兔追赶金鸡,玉兔追至浙江诸暨浦阳江边上空。恰巧那天,浦阳江边山下一施姓农家之妻正在江边浣纱,忽见水中有颗宝珠,伸手去捞时,明珠却径直飞入她的口中,并钻进腹内。妇人从此似有了身孕。十六个月后,妇人觉得腹痛难忍却不能分娩之际,五彩金鸡从天而降,停在屋顶,顿时屋内珠光万道。恰在这时,妇人生下一个女孩,取名为西施。西施长大后,化解了吴越二国的仇怨,便化作珍珠留在人间,自此诸暨变成了世代养殖珍珠之乡,声名在外,这一传说迄今已逾两千五百多年。

 

人物评价

对于西施的评价,除了“美人”这一特征外,在文人诗词中,通常有三种态度:

1、惋惜红颜薄命,以王维、施肩吾等为代表。施肩吾在《越溪怀古》中写道:“忆昔西施人未求,浣纱曾向此溪头。一朝得侍君王侧,不见玉颜空水流。”

2、认为西施是越国的功臣,吴国的祸水,此观点以鱼玄机、李绅等人为代表。鱼玄机在《浣纱庙》中写道:“吴越相谋计策多,流纱神女去相和。一双笑靥才回首,十万精兵尽倒戈。范蠢功成身隐退伍胥谏死国销磨,只今诸暨长江畔,空有青山号兰萝。”

3、为西施鸣申不平,此说以崔道融、陆龟蒙等人为代表。崔道融作《西施滩》:“宰豁亡吴国,西施陷恶名。浣纱春水急,似有不平声”,罗隐提笔写《西施》:“家国兴亡自有时,吴人何苦怨西施。西施若解倾吴国,越国亡来又是谁?”

 

 

文字参考来源:

1、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%E8%A5%BF%E6%96%BD/674085?fr=ge_ala

2、https://hanyu.baidu.com/hanyu-page/poem/list?flag=1&from=aladdin&searchParam=%7B%22word%22%3A%22%E6%8F%8F%E5%86%99%E8%8D%B7%E8%8A%B1%E7%9A%84%E8%AF%97%22,%22searchCondition%22%3A%7B%22mustRecite%22%3A0,%22version%22%3A%5B%5D,%22grade%22%3A%5B%5D,%22gradeStage%22%3A%5B%5D,%22author%22%3A%5B%5D,%22theme%22%3A%5B%22%E8%8D%B7%E8%8A%B1%22%5D,%22dynasty%22%3A%5B%5D%7D%7D&smpid=&srcid=51369


分享到:

返回
顶部